最近很多球迷的目光开始从之前的亚洲赛场转到了欧洲赛场。
讨论的话题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因为,眼下那边的欧锦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而只要是看了欧锦赛的球迷,大多都对中国篮球以及欧洲篮球有了一个更加全新的认识。
今天我们就以斯诺文尼亚男篮为切入点,来简单剖析一下,中国篮球和欧洲篮球一些差距。
为什么要说斯诺文尼亚男篮呢?
首先,斯诺文尼亚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欧洲小国”,全国的人口只有205万,这个规模甚至不如国内的一些县城。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小国,竟然能够在高手林立的欧锦赛上难尝一败,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我们后面来解答。
其次,2006年的8月24日,中国男篮参加在日本举办的男篮世锦赛,小组赛最后一场比赛,中国队的对手正是斯诺文尼亚男篮。
这场比赛不但是小组赛的最后一场,而且本场比赛的获胜者将直接获得小组出线的机会,跻身到世锦赛的16强。
所以,双方对于本场比赛都是非常的重视。
全场比赛确实也是打得非常胶着,双方谁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比分领先过对手,哪怕只是一个时间之内。
距离全场比赛结束还剩1分零2秒的时候,场上的比分是70-74,落后的是中国队,这一波的进攻球权也属于中国队,但是进攻时间却只剩下了3秒钟。
刘炜到边线执行发球,他没有选择把球吊給在内线的姚明。而是一个大胆的长传找到了已经在移动跑向45度三分线外的朱芳雨,后者接到球之后迎着对方球员的防直接起身就是一个干拔,篮球应声入网。
场上的比分变成了73-74,中国队将比分追至只差1分。
个人觉得,朱芳雨这个三分球同样是价值万金。
接下来斯诺文尼亚的队员走上罚球线,两罚一中拿到了1分,场上的比分75-73,中国队落后2分。
刘炜持球突破,一个假投真传的高吊球给到了在篮下已经准备就位的姚明,后者轻舒长臂拿到球之后顺势一抹,将球放进了篮筐,比分变成75-75,双方再次打平。
此时距离全场比赛结束还有31秒,球权进行转换,斯诺文尼亚队进攻,连续晃开了王治郅的防守之后,一个勾手将球打进。
场上比分变成77-75,中国队落后2分。
此时距离全场比赛结束仅剩6秒钟。
而且这个时候中国队已经没有了暂停。
只能后场发球,刘炜把球发给了王仕鹏,后者持球推进疯狂地朝着前场跑去,在距离三分线还有一大步距离的时候跳起投篮,篮球没有丝毫的“犹豫”,脆声进入网袋。
王仕鹏回身朝自己的队友跑去,中国男篮所有的队友拥抱在一起,庆祝这个美妙的时刻。
时任本场比赛解说的央视主持人于嘉在屏幕前大声地呼喊着:“球进啦,球进啦,王仕鹏击败了斯诺文尼亚,中国队出线啦”。
这句台词也和王仕鹏的这粒进球一样,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上个月的8月24日,正好距离这场比赛过去了16年。
这16年期间,中国男篮和斯诺文尼亚男篮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个问题也留着一会再说。
再者,斯诺文尼亚出现了一个世界瞩目的篮球巨星卢卡-东契奇。
很多媒体人都说,东契奇是他们看了这么多年篮球,非常罕见的能够一路成长如此顺利,且这么年轻就能够达到如此成就的球员。
从欧洲联赛去到NBA,依然一路高歌猛进,现在年仅23周岁的他,隐约已经有了要成为NBA“门面”的意思。
对于一个“外籍球员”来说,这个可真的太了不起了。
前两天的欧锦赛小组赛,独行侠全队从老板库班到主教练基德还有名宿芬利全部都到现场来看东契奇的比赛,为他比赛加油助威,可以说这个排面真的算是给拉满了。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拥有这样的一位年轻人?
这个问题也放到一会再说。
好,说清楚了为什么要拿斯诺文尼亚男篮来和中国男篮对比,现在就来说说通过从斯诺文尼亚男篮的身上能够看到哪些对于中国男篮有价值的信息。
首先,篮球强不强真的和人口基数没有关系。
一个只相当于我国县市级人口规模的人口小国,这么多年一直能够位于欧洲篮球的实力前沿。反观中国男篮这么多年经历了如此多起伏,但是人家却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就算是有也是往上的。
所以,对于中国男篮来说,又要回到了那个经典一问:为什么我们拥有14亿人口,却找不出来12个能够打国际大赛的国家队球员。
说到底和人口基数没有关系,和篮球的人口基数有关系。
我们在册的篮球运动员人数太少了。
职业运动员相对来说,是一个“特殊行业”,这就需要从符合基本标准的注册运动员这个群体当中来进行选拔,而不是所谓的“全民选拔”。
由于注册运动员这个群体本身的人数太少,使得最后能够成为顶级运动员的“标本”也变得很少。
这就是我们中国男篮现在最大的现实。
其次,16年前中国男篮能够险胜斯诺文尼亚男篮,并且两队大部分时间里打得有来有往,16年之后我们则是被对方给甩开的连尾灯都看不见了。
归根结底还是斯诺文尼亚身处欧洲。
本身就拥有着极佳的“篮球土壤”。
而且还有着一套非常科学的球员培养体系。
他们对于基本功、运传球、身体对抗等等这些方面要求非常严格。
是那种中国男篮根本都无法想象的严格。
看了他们才知道,我们的球员练习的只能算是“业余水准”。
所以,双方运动员的起点都不一样。
接着就是身体素质方面,这个应该来说是一个天然的差距,黄种人和白种人在大球项目上的实力对比确实不是那么的“公平”。
但是,这个问题也适用于他们,毕竟,和美国篮球相比,欧洲球员也一直都无法完成超越,但是,通过这么些年的发展,他们正在一步步缩小双方之间的距离。
现在,基本上欧洲前10的球队,差不多都有着和美国男篮一战的实力。
这就说明,他们还是从天然差距当中找到了进步的办法,这个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再有就是,整个欧洲的篮球交流是非常好的,他们虽然大多国家面积很小,人口数也不多,但是由于地缘上的原因,他们各国之间每年的交流非常多,这就使得大家能够经常互通有无。
谁进步了,谁退步了,谁是怎么进步的,谁是怎么退步的。
这些只有通过实打实的比赛才能发现。
而这几年由于大环境的原因,我们的球员除了CBA还是CBA。
基本上没有和其他联赛和国家队的球员交过手,以至于我们长时间以来都无法正视自身的实力。
如果不是这个夏天的世预赛和亚洲杯,说不定我们还以为在亚洲除了澳大利亚我们依然无敌呢。
所以,很多时候比赛的意义确实不止于胜负。
除此之外,中国篮球在最辉煌的那个时候出现了姚明、王治郅、易建联、朱芳雨、王仕鹏、孙悦这样的一大批篮球人才。这些人才在同一时期汇聚在一起,然后把中国男篮助推到了那个高度。
现在的中国男篮,除了周琦之外,其他位置上基本上是全方位的严重下滑。
和斯诺文尼亚那种稳中有升的模式相比,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这就要说到前文说的最后那个问题,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拥有东契奇这样的球员,或者说男篮最鼎盛时期的那一批球员。
个人觉得,空想是给不了答案的。
还是需要去尽最大努力挖掘。
首先,坚持做好我们的传统青训。
其实,欧洲篮球也是青训模式,由此可见,青训模式本身并不是一无是处的,还是我们自己没有做到位。
比如青训的主教练水平到底达不达标,青训的内容到底合不合理,青训的成果到底经不经得起检验?
目前来看,也不能说全部都是否定的,但是确实参差不齐的情况很严重。
人才和高端无法下沉到基层,也是中国男篮最大的现实之一。
其次,继续坚持大学生选秀。
这几年打大学生选秀,虽然没有出现什么叱咤风云的球员,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拓展CBA选材的渠道,以及丰富了CBA球员的类型。
最主要的是,大学生球员大部分态度都比较端正,场上攻防两端都非常积极,能够最大程度完成主教练的战术意图。
也正因为这样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给了很多青训出身的老球员极大地“冲击”。
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外领域年轻人的压力。
其实,CBA早就该这样“内卷”了,甚至这还远远不够,还要更加“卷”才能够有一定的进步。
再者,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有条件的球员都有了从小去海外打球的机会,有些是个人行为,有些是球队的“雏鹰计划”。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都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
既然人家的篮球实力比我们强大,那就让我们的球员从小就在他们那种环境去成长,去适应他们的篮球环境,去适应他们的培养模式。
然后,等这些球员学有所成之后,在国家队有比赛任务的时候,再回归到国家队,用个人的表现来帮助到整支球队。
当大家不再执着于一种固定的形式,而是通过多方途径去寻求更多的可能性,同时还没有把过去的已经得到过证明的传统优势项目给丢掉,形成这种多头并进的局面。
当然,眼下虽然还看不到太大的气候,但是,只要是走在正确的路上,哪怕路程远一些,但是总有看到曙光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