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除了已经开始输给越南的中国男足以外,中国男篮的成绩也开始一路下滑,女足同样也开始出现成绩下滑的现象。目前唯一还能保持的是女子篮球,不过优势也非常小。
很多人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这种大球类项目中国常常搞不好,除了传统的商业化模式存在问题之外,还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不过坦率地说,如果考虑竞技体育本身的残酷性,一些问题其实不那么重要。
竞技体育是高度唯成绩论的,没有好的成绩,运动员就肯定没有足够的商业价值。然而这种成绩要求却又很高,特别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一般还是要全国冠军起步,热门项目的世界冠军才会有很好的商业收益。问题是,冠军只有一个,这意味着同一批运动员中,能最终成为炙手可热的体育明星的少之又少。
大家看到了梅西,但是谁又在意阿根廷每年有多少孩子一样努力,却根本达不到梅西同时期的高度呢?又有多少梅西同年的人一生依然被困在贫民窟里?
所以,这种高风险的路径一般家庭根本不愿意去选择。中国的大球项目可以看到U12的比赛成绩往往不错,但是之后到职业队就不行,因为很多孩子最后还是优先选择读书,这本身是风险规避策略。一般来说,顶尖运动员除了身体天赋外。很多素质,比如自律、头脑灵活、意志坚定等,对于其他行业也同样有用,因此他们如果更换赛道并不会损失太多。
80-90年代,中国男足表现相比现在还是可圈可点的,中国男篮称霸亚洲,2008年奥运会都能杀入八强。那一代人成长的环境机会相对较少,因此也相对而言更容易获得足够的外围人口支持这些项目。
相应的,欧美国家事实上有着巨量的外围人口,也就是大量的移民。这些迫切需要上升通道的移民提供了大量的大球类项目人口支撑,欧美大量的资本则可以提供足够的吸引力。所以应该说,欧美的模式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中国目前的实体经济还可以,这意味着有大量的工作机会和上升通道。相比于竞技体育那样的高风险和残酷竞争,按部就班地读书工作反而是合乎理性的选择。也因此,最终选择竞技体育的人群规模会经历显著的缩水。这对于单人或者小团队的项目来说相对还好,但对于需要有一定职业选手规模的大球类项目来说就非常不利。中国注册足球运动员为80000人左右,不过这一基数即便算上所有接受过训练、不以足球运动为业的人,也是很少的。
不过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很大一部分人不用卷足球项目。不用成为在1个顶尖球员背后的沧海一粟,这也是一种幸福,说明大部分人还是可以有更好的职业选择。国运可不就是这样?大部分人不用挤在竞技体育的赛道上就能有不错的收入,这横竖比拉美那帮人有希望吧。
大部分人有别的出路,加上中国也没有依靠大球类项目进行基层动员和治理的传统,因此大球类项目重要性其实并不高。虽然经常在国际赛场上丢人,但确实国运上升的过程中还是让更多人有一种选择自由。
所以,大球类项目成绩不好,其实也不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