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武术大师”被打了。这次是“当代武学宗师”、“浑元形意太极门”创始人马保国,开局仅4秒便遭对方击倒。赛后,马保国的右眼明显肿大,脸和眼眶都被打青了,却依然面带笑容地宣传他的太极功夫。
已经算不清楚,这是第几位被打倒在地的“武学宗师”了。为什么这样的“大师”就不能在互联网上杀青戏分去“领盒饭”呢?
其实,正是互联网的审丑文化、流量崇拜、线下机构对于闹剧般“比武”的追捧,才供养起了这些“大师”。审丑文化和出乖露丑的大师构成了共生关系,俨然成了一笔生意。目睹一个个“大师”表演,吃瓜群众带着看完龙傲天爽文般的满足感,青筋暴起,肾上腺飙升,各种键盘输出。
互联网也在改变武术圈的游戏规则。
之前,武术小圈子很多是“圈地自萌”,像“一挥手能够扇倒一排小伙子”的太极大师闫芳,在没有上互联网之前,就是在小圈子里自嗨。上了互联网之后,网民不吃这一套,自然就露出了马脚。但是,头脑灵活的大师们又找到了另外一门生意。那就是“自黑式比武”“比惨式营销”,比武之前狂吹拳打泰拳王、脚踢英国自由搏击冠军,被打惨之后就各种卖惨。来回都是生意。
部分大师不靠武力值说话,而是变成了流量道具:先是借着网络各种吹嘘。然后谁红就在网上diss谁,又是邀战又是叫骂,等对头上了门,要么闭门不战,要么报警了事,等气氛酝酿得差不多了,流量也赚得差不多了,再勉为其难地比个武刷新热点。哪怕被打败了,也倒驴不倒架。继续在网络上吹水:“我的真气已经伤到他内脏了”“点到即止,我的拳头离他鼻子只有一寸,不忍伤人”“术高难用,不想出人命”……
嘲笑也好,追捧也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好。反正有人关注了,就有了眼球经济;有人转发了,就有了流量经济。
所以,围观者还得有个清醒的意识,别再充当审丑狂欢的参与者了。“传统武术是不是花拳绣腿”等高大上的问题和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比武闹剧,没有关系,这样的闹剧也担负不起这些深刻的意义讨论。
传统武术要现代化,要融入当代生活,肯定不能依靠这样的小丑比武,武术更不能往“打架”的死胡同里钻。练跆拳道,不是为了打人;练击剑,不是为了捅人;在健身房里练搏击操,也不是为了打架。为什么?为的是强身健体,超越自我。让传统武术回归到体育项目本身,告别武侠小说里的各种吹嘘,闹剧自然就会少了,小丑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沈彬
编辑 汪垠涛